多年以前,蜗牛君曾告诉我他写高考作文的诀窍在于引用。名言、名段、名事迹。
所以。
有位名人作过一个三段论:世事无常,万物皆变。物以稀为贵。常与不变,贵中之贵。
几天前,国家天文台信息与计算中心组织了一场宇宙驿站站长的联谊会,我没有参加。
借口可以有很多。
站冷水平烂,人忙事务烦,路遥高费用,偷懒想当然。
其实这些都不要紧,最关键的,是有心。
如果挤一挤时间,克服克服困难,还是去得成的。
但最终我还是没有去参加。
心向往之,遥遥默祝,没有参加。
上一次的会议,好像是在2007年。
我同样地心向往之,遥遥默祝,没有参加。
时光悄悄一晃,已是经年。
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好机会,可以参观喜欢的天文台,可以听有趣的讲座,可以认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后来。
与会者中有人说。
见到很多年轻的学生,仿佛又看到了10多年前的自己。
不知多年以后还有多少人能坚持喜欢星空的念想,无论如何希望他们至少能保持得和我现在一样。
也有人说。
这是一群坚守星空的理想主义者,纯真而执著。
不经意间,近十年了,世事沧桑,但,我们一直未曾变过的那份心与情。
我知道宇宙驿站成立以来走过的起起伏伏。
天似穹庐虽然微小,却也算是当年成立较早的一个子站。
所以。
哪怕我没有太高的水平论天文,也没有太深的技术建网站。却只有资格,倚老卖老。
最开始,只要凭一个网名和一次冲动,发一封邮件,就有资格成为宇宙驿站的成员。
到后来,站长要提供真实姓名,提交详细的表格申请了。
而现在,站长竟然必须得通过实名制审核了。
美国的棱镜门引发了一场在自由与安全间纠结的大讨论。
诚如是,虚拟世界越丰富,自由与安全之间的矛盾就越突出。
对于宇宙驿站,个中的经历,是痛楚,也是成长。
对于我个人,我很感谢宇宙驿站为我这个天文旅者提供了一个栖息之地。
它既是我十年来坚守天似穹庐的稳固基石,也同样是一根连接了我与天文的精神脐带。
把话题扯得远那么一丁点儿吧。
我始终坚信:探索未知,是人类的天性。所以在我们小时候,对于星空,对于宇宙,总是有着神奇的幻想,这便是最初的兴趣。
在多年前一次路边天文活动中,一个8岁的少年问得我把五脏六俯都吐出来了,差一点儿就丢脸了。
小爱好者比比皆是。然而很多人,最终将渐行渐远。
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,不少人早就忘记了童年对星空的向往,甚至懒得抬一抬眼,望一望那片越来越小、越来越黯淡的星空。
但我还是敢说,想当年。
在初中班主任询问将来志向时,是我拍案而起,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“要当天文学家”的。当时为了解释天文学家不是搞天气预报的,还费了我一番唇舌。
然而中国大学的天文学系,很少,迄今为止,也还只有5个,个个都属于知名学府。填报高考志愿时,有的省招一两个学生,有的省,干脆招生零人。
所以有志于学术的爱好者,能够最终走向天文研究道路的,有不少都走了弯路。物理、数学、气象,格物致知,曲线救国。
而更多的人,迫于生活、资源,渐渐远离。
还有一些人,像我一样,把天文当成了一项不放弃的业余爱好,或者说,一种习惯。
幸好,天文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,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,不仅能各得其乐,而且能互见所长。
而我终究还是走了一条奇葩路线。就算是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,也只能用资深入门级来定位了。
我的人生轨迹,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引力影响。
怪力乱神。跑偏得比较厉害。
跑着跑着,从理科一路就跑到文科去了。
很幸运的是,我有天似穹庐。
宇宙驿站给了我一块自留地,让天文在我的心中,始终占据着那么一小块地盘。不大,但很温暖。
哪怕是我连天文论坛都不怎么上了,天文书籍都不怎么读了,天文活动都不怎么参加了,哪怕是连望远镜都生锈了,赤道仪都变卖了,照相机都用来拍小孩了。我都还能拥有,我的天文精神家园。
我有小妹一枚。她有自己的翻译理想。
我对她说,你最好找一个圈子,大或者小,现实或者虚拟,都不要紧。要紧的是身处其中,观察与学习,体会与感受。
所以。
宇宙驿站给了我这样一个圈子,即便,站是边缘站点,人也是边缘人物,我依然厚着脸皮使着劲儿,努力地贴到圈子的边边儿上,恬不知耻地宣布:“这是我的圈子。”
所以。
我在天文的自寻幽径上一路且行,且珍惜。
我也始终都记得一句话。
头上有星,脚下有路。
是宇宙驿站大当家崔博士曾经用过的签名。
多么应景的一句名人名言!
当然,我也没忘记那一年蜗牛君在传授我写作心得时说的下半截话。
引用。哪有那么多正好应景的材料?生造一个应上去也罢,反正阅卷师也没有尽知天下事的,老师所不知的引用,反而显得我们有水平。
而且后来我知道了,苏东坡老先生,也用过这一招。
好吧。我承认开头的三段论是我编的。
只是想说,人生于世,坚持真是一件不易的事。
但我们的周围总有那么一些坚持的人,而我们自己,也总有那么一些坚持的事。
这样,真好!
所以。
有位名人作过一个三段论:世事无常,万物皆变。物以稀为贵。常与不变,贵中之贵。
几天前,国家天文台信息与计算中心组织了一场宇宙驿站站长的联谊会,我没有参加。
借口可以有很多。
站冷水平烂,人忙事务烦,路遥高费用,偷懒想当然。
其实这些都不要紧,最关键的,是有心。
如果挤一挤时间,克服克服困难,还是去得成的。
但最终我还是没有去参加。
心向往之,遥遥默祝,没有参加。
上一次的会议,好像是在2007年。
我同样地心向往之,遥遥默祝,没有参加。
时光悄悄一晃,已是经年。
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好机会,可以参观喜欢的天文台,可以听有趣的讲座,可以认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后来。
与会者中有人说。
见到很多年轻的学生,仿佛又看到了10多年前的自己。
不知多年以后还有多少人能坚持喜欢星空的念想,无论如何希望他们至少能保持得和我现在一样。
也有人说。
这是一群坚守星空的理想主义者,纯真而执著。
不经意间,近十年了,世事沧桑,但,我们一直未曾变过的那份心与情。
我知道宇宙驿站成立以来走过的起起伏伏。
天似穹庐虽然微小,却也算是当年成立较早的一个子站。
所以。
哪怕我没有太高的水平论天文,也没有太深的技术建网站。却只有资格,倚老卖老。
最开始,只要凭一个网名和一次冲动,发一封邮件,就有资格成为宇宙驿站的成员。
到后来,站长要提供真实姓名,提交详细的表格申请了。
而现在,站长竟然必须得通过实名制审核了。
美国的棱镜门引发了一场在自由与安全间纠结的大讨论。
诚如是,虚拟世界越丰富,自由与安全之间的矛盾就越突出。
对于宇宙驿站,个中的经历,是痛楚,也是成长。
对于我个人,我很感谢宇宙驿站为我这个天文旅者提供了一个栖息之地。
它既是我十年来坚守天似穹庐的稳固基石,也同样是一根连接了我与天文的精神脐带。
把话题扯得远那么一丁点儿吧。
我始终坚信:探索未知,是人类的天性。所以在我们小时候,对于星空,对于宇宙,总是有着神奇的幻想,这便是最初的兴趣。
在多年前一次路边天文活动中,一个8岁的少年问得我把五脏六俯都吐出来了,差一点儿就丢脸了。
小爱好者比比皆是。然而很多人,最终将渐行渐远。
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,不少人早就忘记了童年对星空的向往,甚至懒得抬一抬眼,望一望那片越来越小、越来越黯淡的星空。
但我还是敢说,想当年。
在初中班主任询问将来志向时,是我拍案而起,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“要当天文学家”的。当时为了解释天文学家不是搞天气预报的,还费了我一番唇舌。
然而中国大学的天文学系,很少,迄今为止,也还只有5个,个个都属于知名学府。填报高考志愿时,有的省招一两个学生,有的省,干脆招生零人。
所以有志于学术的爱好者,能够最终走向天文研究道路的,有不少都走了弯路。物理、数学、气象,格物致知,曲线救国。
而更多的人,迫于生活、资源,渐渐远离。
还有一些人,像我一样,把天文当成了一项不放弃的业余爱好,或者说,一种习惯。
幸好,天文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,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,不仅能各得其乐,而且能互见所长。
而我终究还是走了一条奇葩路线。就算是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,也只能用资深入门级来定位了。
我的人生轨迹,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引力影响。
怪力乱神。跑偏得比较厉害。
跑着跑着,从理科一路就跑到文科去了。
很幸运的是,我有天似穹庐。
宇宙驿站给了我一块自留地,让天文在我的心中,始终占据着那么一小块地盘。不大,但很温暖。
哪怕是我连天文论坛都不怎么上了,天文书籍都不怎么读了,天文活动都不怎么参加了,哪怕是连望远镜都生锈了,赤道仪都变卖了,照相机都用来拍小孩了。我都还能拥有,我的天文精神家园。
我有小妹一枚。她有自己的翻译理想。
我对她说,你最好找一个圈子,大或者小,现实或者虚拟,都不要紧。要紧的是身处其中,观察与学习,体会与感受。
所以。
宇宙驿站给了我这样一个圈子,即便,站是边缘站点,人也是边缘人物,我依然厚着脸皮使着劲儿,努力地贴到圈子的边边儿上,恬不知耻地宣布:“这是我的圈子。”
所以。
我在天文的自寻幽径上一路且行,且珍惜。
我也始终都记得一句话。
头上有星,脚下有路。
是宇宙驿站大当家崔博士曾经用过的签名。
多么应景的一句名人名言!
当然,我也没忘记那一年蜗牛君在传授我写作心得时说的下半截话。
引用。哪有那么多正好应景的材料?生造一个应上去也罢,反正阅卷师也没有尽知天下事的,老师所不知的引用,反而显得我们有水平。
而且后来我知道了,苏东坡老先生,也用过这一招。
好吧。我承认开头的三段论是我编的。
只是想说,人生于世,坚持真是一件不易的事。
但我们的周围总有那么一些坚持的人,而我们自己,也总有那么一些坚持的事。
这样,真好!
这句话,不知道说谁呢。每次读都不一样的语气。
幸好,我们有留守的内心一方宁静。